現代的周邊血管介入手術(vascular intervention )主要的原理是使用顯影劑將血管病灶用血管攝影描繪出來,在血管攝影X光機底下攝影用導絲、導管及其他的工具把病灶打通。在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的過程當中,血管顯影劑(contrast)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血管顯影劑對於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者腎臟功能原本就有缺陷的病人,常常是造成手術之後腎功能損傷(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的原始兇手。
0 Comments
什麼是化學治療用人工血管注射座?手術之前,手術之後有需要注意些什麼事情呢? 本演講是對病人及家屬的基本介紹,是為人工血管的衛教。身為癌症患者的家屬,或者本身是惡性並需要做化學治療的民眾,關心各種醫療衛生知識的民眾,不可不知。請看林口長庚血管外科醫師辛俊賢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周邊植入中央導管) 是作為中長期靜脈注射治療的通路。使用PICC做靜脈注射可以免去反覆穿刺的痛苦。然而裝置PICC導管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技巧呢?讓我們聽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的蘇大維醫師來為大家細說分明。 講述: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蘇大維醫師
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也就是下肢血管的阻塞或狹窄,在作血管介入氣球擴張之後,有些病人必需要植入金屬支架(bare metal stent/裸支架)作為血管暢通之用。然而,也有不少的支架植入後一段時間,發生所謂的支架再狹窄的情形。(支架再狹窄,也就是植入人體的金屬支架管腔,由於血管內皮細胞的不正常增生,而造成的管腔變小。)血管支架如果有支架內再狹窄,往往會使得血管的血流流量變小,血流不足,進一步使得下肢缺血的症狀又再度復發。在這種情形之下,就必需再作再一次的血管介入治療來解除相關症狀。然而,再一次的氣球擴張往往效果維持不久,往往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