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網
  • 首頁
  • 血管健康知識
  • 就醫資訊
    • 血管疾病(依病名分)
    • 血管疾病(依症狀分)
  • 名詞解釋
  • 關於本網

動脈血管阻塞性疾病治療進展

5/10/2014

0 Comments

 
人體的動脈血管疾病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動脈阻塞性疾病,第二類是血管瘤疾病。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動脈內膜因為血管硬化,動脈斑塊沈積而造成血管管腔狹窄,甚至阻塞,因而導致血流減少的疾病,而動脈瘤疾病,則是動脈血管的管徑有不正常的擴大,好像氣球吹氣一樣而導致有破裂的危險。
血管阻塞(動脈血管阻塞及傳統繞道手術示意圖)
阻塞病因

不管是血管阻塞性疾病或者是動脈瘤疾病,其實大部分都是由於動脈硬化老化所引起的。動脈血管一旦有動脈硬化的情形,隨著時間沒有適當的治療,會造成血管內膜的增生,動脈硬化斑塊的累積, 動脈管腔變狹窄。特定動脈血流的血減少,就可能會造成特定的器官缺血的情形。器官的缺血,當然就可能造成人體不適,表現在外就是常見的動脈缺血症狀。

人體有哪些血管比較容易形成動脈老化而導致動脈阻塞性疾病呢?以下是容易產生阻塞性動脈疾病的人體血管:頸動脈,冠狀動脈,腹主動脈,腎臟動脈,腸繫膜動脈,腸骨動脈,股動脈,膝下動脈…。不同的動脈狹窄和阻塞會造成人體不同器官的缺血,因而產生不同的症狀。

手術治療方式

動脈狹窄阻塞性疾病該如何治療呢?對於動脈阻塞性疾病的傳統手術方式是血管繞道。所謂血管繞道手術,就是使用人工血管或者自體血管作為動脈血液的通道,通道的一段縫合在有足夠動脈血液的血管上,另外一端則是縫合在阻塞之後缺少動脈血液的血管上。如此一來動脈血就能夠被運送到原本缺乏足夠血液流動的末端器官上。傳統的繞道手術必須使用傳統的縫合技巧將血液的通道兩端各縫合在血管上。在縫合的過程當中,當然必須把血管和週圍軟組織分離開來,才能進行後續的工作。所以傳統的手術,必須用大的傷口,經過一連串的解剖過程,才能找到並且分離要做手術的目標血管。

隨著導管技術的發展也就是血管腔內介入技術的進步,大部分現在所遇到的動脈阻塞性疾病,都不必再用傳統的繞道手術來完成了。以目前的技術,大部分的血管介入醫師都可以用導絲,導管或者其他的工具,在血管腔內作適當的運用,把阻塞的血管段或者是狹窄的血管段加以處理。應用各種血管腔內手術技巧,把介入導絲送過層層障礙,打通血管,使原本狹窄或者是阻塞的血管段被突破,接下來再應用其他的工具,例如血管擴張氣球或者血管支架做進一步處理, 往往不用到傷口就可以把血流順利的運送穿越過原本有病理變化的阻塞血管段,達到遠端器官,因而達到供應血液的目的。



簡單來說,目前大部分的動脈阻塞性疾病,在處理時都不用再使用傳統的繞道手術,血管外科或者血管介入往往不需要使用傳統繞道手術,就可以把血管打通,來達到血管暢通的目的。

---
文、圖 / 血管外科 柯博仁醫師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按這裡提問


    分類瀏覽

    All
    動脈瘤
    動脈阻塞
    動脈剝離
    靜脈栓塞
    靜脈曲張
    洗腎通路
    醫療器材
    血管健康資訊

    分月瀏覽

    March 2019
    June 2018
    April 2018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April 2016
    Dec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RSS Feed

©2014 - 2020 血管健康網 vascular-heal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非經許可,請勿轉載。
 
免責聲明:本站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用,並非對特定案例之專業診療意見。
Photos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from medisave, InstitutoMedicoL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