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網
  • 首頁
  • 血管健康知識
  • 就醫資訊
    • 血管疾病(依病名分)
    • 血管疾病(依症狀分)
  • 名詞解釋
  • 關於本網

銀髮族腳部疼痛不可輕忽 - 小心血管阻塞

5/6/2014

0 Comments

 
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銀髮族占人口比例甚高。有一些歐美國家的運動風氣很興盛,如果年紀大了,很多人仍然保持著慢跑、游泳等運動習慣。所以歐美的中老年人口一旦有下肢行走疼痛或不適等問題,會因為日常生活運動需求,而主動尋求醫師的診斷治療。然而在以往運動風氣不盛的台灣,許多的伯伯、阿姨如果走路跑步稍有不順,往往認為是年紀大了,以為只自然老化現象,不以為意,於是就有可能錯過了特定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時機。

運動,或者是走路的時候主要產生疼痛的現象,原因可能不一而足。有可能是神經,或者是血管系統所產生的疾病。以往由於血管專科醫師的缺乏,血管健康知識也不普遍,使得血管疾病常常被國人忽略了,因而錯過了治療時機,相當可惜。事實上,血管阻塞所產生的下肢症狀,如慢性下肢缺血症狀,只要能夠即早的正確診斷,常常是可以被改善,被治療的。

慢性下肢缺血症狀(symptom )分四期:

一、下肢血管阻塞性疾病(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PAOD)通常會有什麼症狀呢?這疾病的初期,血管開始漸漸老化硬化的時候,對血流還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症狀,屬於疾病的第一期。

二、疾病漸漸的嚴重,會導致下肢的血液流動逐漸減少,這時候大腿或小腿的肌肉骨頭所接受的血液便減少,特別是在做運動的時候,比如說走路或者跑步的時候,會產生缺血性或者是缺氧性的疼痛,這樣的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這時候屬於第二期的症狀。

三、下肢血管阻塞一旦發展到第三期的時候,下肢的疼痛就不是只發生在運動的時候。這時連平常在休息的時候,或者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患肢也感覺到腿部疼痛,這樣的症狀稱之為靜息痛(Resting pain)。

四、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疾病越來越嚴重,下肢小腿或者足部的血流缺少一到一定程度,會產生缺血性壞死,這時候會看到足部的潰瘍或者久久不癒的傷口。當患者的腳有缺血性傷口(ischemic wound)的時候,就是下肢缺血性血管疾病的第四期了。

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它的發展往往是經年累月的。血管的老化硬化以及阻塞,是經過一定的時間,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不良的影響。所以只要我們對於血管狹窄和阻塞的相關症狀有所了解,能夠在平時提高警覺,在疾病的初期就加以治療,不要讓血管阻塞進展到末期,那麼下肢血管疾病對於銀髮族的日常生活以及運動造成的不良影響才能夠降到最低。

---
文 / 血管外科主任 柯博仁醫師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按這裡提問


    分類瀏覽

    All
    動脈瘤
    動脈阻塞
    動脈剝離
    靜脈栓塞
    靜脈曲張
    洗腎通路
    醫療器材
    血管健康資訊

    分月瀏覽

    March 2019
    June 2018
    April 2018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April 2016
    Dec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RSS Feed

©2014 - 2020 血管健康網 vascular-heal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非經許可,請勿轉載。
 
免責聲明:本站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用,並非對特定案例之專業診療意見。
Photos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from medisave, InstitutoMedicoLaser